近日,由党委组织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重大平台建设管理处联合举办的“科研管理系统干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班”顺利结业。本次培训主要面向我校科研系统管理干部,紧密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上级主管部门最新指示精神,服务国家和首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精心设计京外及京内现场调研学习、理论讲座学习、小组交流研讨等内容形式,核心目标是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服务一流的“专业化、专家型”科研管理干部队伍,为学校科技创新、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本次培训为期5天,各学院院长、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相关机关职能部门处长、科长,及部分省部级政府批建平台负责人、优秀青年教师骨干等共计约100人次参加培训。
6月5日,培训开班仪式上,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俊奇出席开班仪式,并做开班动员;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震远主持开班仪式。李俊奇强调,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参训学员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重大战略部署,希望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把学习成果内化为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社会的切实力量,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和学校发展目标,在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评价激励机制、成果转化路径等方面大胆探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通过管理效能的提升,激发全校创新活力,催生更多重大原创成果,加速成果转化应用,培养更多顶尖人才,努力开创学校科研工作新局面。
5月29日、30日,京外调研学习环节,培训班两组学员分赴上海、杭州两地“985”“211”知名高校及高科技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及座谈交流。上海组由科发院执行院长周理安带队,先后走访锐嘉科控股有限公司、环上大科技园、上海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锐嘉科控股作为智能 产业生态系统控股公司以ai、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布局“四大实体产业 两大投资平台”,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与上海大学共建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依托“产研协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环上大科技园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由环上大科技园与上海大学工训中心共建,以标准化流程打通“技术研发—市场应用”链条,提供技术评估、工程样机试验等服务,降低创新风险;上海大学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实施全岗位绩效与团队考核模式,优化省部级实验室布局,推动跨学院资源协同;上海交通大学推行“三区模式”,“集中区”攻关国家战略需求,“自由区”探索基础科学前沿,“融合区”创新“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机制,校企共建平台破解“卡脖子”技术。调研单位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先进模式、人才聘任机制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及相关经验为深化科技合作、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同期,杭州组由重大平台建设处处长王万鹏带队,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专项调研;重点聚焦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有组织科研机制、科研平台与团队管理、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核心议题,旨在汲取先进理念与成熟做法。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采用“政府 高校”共建模式,定位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双平台”,其创新经验为机构发展明确方向;浙江大学打破传统院系壁垒,围绕重大平台及重点领域,组建由领军人才领衔的多学科、跨学科大团队,实施集中攻关,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发明专及技术标准制定等应用型成果,实施“攀登学者”等专项计划,为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启动经费、独立空间、研究生指标等关键支持,加速其成长并组建团队,为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月4日,京内实地调研环节,培训学员分为4组,分别走进知名高校及行业龙头企业。第1组赴北京邮电大学与北京金隅集团开展专题调研。在北京邮电大学,调研参观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围绕科研体制机制等展开交流;在北京金隅集团中央研究院,参观学习了北京建材科研总院展厅,系统了解其发展与成果,双方围绕成果转化、联合攻关等展开讨论。
第2组赴华北电力大学、三一筑工开展专题调研,聚焦深化有组织科研、科研平台建设、团队协作机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等主题进行座谈交流。在华北电力大学,调研学习其能源电力领域科研布局与成果转化模式,“双碳”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体系及跨学科团队建设经验,双方围绕科研平台资源共享等议题座谈;在三一筑工,调研参观智能建造生产线等场景,企业分享绿色建造趋势及校企合作案例,双方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科研成果产业化路径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第3组赴首发集团和北京交通大学专题调研,围绕交叉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议题开展调研交流。首发集团创新采用"大数据 交通建设"复合型尊龙凯时最新的人才招聘模式,精准支撑智慧交通发展,对我校大数据与智慧交通、人工智能与建筑等专业交叉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梯队具有借鉴意义;在北京交通大学,双方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人员队伍建设、知识产权源头产出和市场化运作、高价值专利培育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第4组赴东方雨虹和北京工业大学专题调研。在东方雨虹,调研参观防水博物馆、企业展馆及特种功能放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双方围绕科研项目管理、全重实验室建设及科技项目策划开展交流研讨;在北京工业大学,现场参观学习材料循环低碳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智慧环保北京实验室、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就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创新举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智库建设、科研项目组织等经验展开交流研讨。
6月5日至6日,理论讲座学习环节,首讲邀请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围绕关于“加强企业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议题,系统解读教育部、科技部最新文件精神,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刻阐释“企业主导、校企协同”的创新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崇文在“肩负新时代科技创新使命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报告中,系统介绍新时期北航科研工作改革思路、创新实践和主要举措,展示科研成果转化的经典案例;科睿唯安学术研究事业部高级尊龙凯时最新的解决方案专家王振关于“激活数据要素潜力,助力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案例教学,深入分析科研数据在高校创新发展中的战略价值,分享科研数据分析与利用的成功案例;清华大学研院科技成果与奖励办公室主任孟宪飞关于“科技奖励的三部曲 见知-培育-竞争”的主题分享,重点讲述科技奖励的长周期培育,从找到研究问题,到争取基金支持,到积累成果,到三方评价,最后奖励进阶,直到冲击国家奖;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陈健关于“新时期科技创新基地的全流程管理”的专题报告,深入解析“有组织科研”在基地建设中的实践路径,重点讲解各阶段衔接机制与关键控制点;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柏强关于“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题报告,均紧扣科研管理痛点,分享北理工在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方面的突破性做法。我校科发院执行院长周理安、重大平台建设处处长王万鹏针对学校科研管理干部基础实务与经验做专题辅导报告。
理论讲座后,学员还围绕“如何做好有组织科研等科研管理相关工作及调研学习收获”议题进行了分组研讨。
6月6日,培训班结业仪式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俊奇出席并作总结讲话。李俊奇对学员及学校科管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机制体制建设,修订或新编推动机制体制创新的制度文件,生成有组织科研的实施方案,以机制体制的创新来释放内生活力;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切忌闭门造车;三是发挥长板机制做好品牌建设,专注国家战略,主动深度融合,精准对接,精准服务。他指出当前学校正处在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处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攻坚的核心区域,希望能以本次培训为契机,把学习成果能转化为敢闯关的魄力,敢创新的智慧,敢实干的担当,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以及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结班仪式上,人资处高士杰、测绘学院陈强、土木学院张国伟、保密办周奕萌作为四个小组的学员代表,分别代表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科研平台和基层科管人员四类学员发言,汇报了本次培训调研及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收获,也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和展望。
此次培训旨在加强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干部教师交流互动,建立“跨单位、跨学科”的常态化研讨及学习交流机制;未来,将以培训成果为起点,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服务国家与首都战略、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北建大智慧力量。